名字频道 > 百家姓 > 家
百家姓图腾

家姓简介

  家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名中位居第207位,得姓始祖为姬家父、姬驹(子家)、家仆徒。历史名人有西周孝王之子家父、宋代诸暨县县令家坤翁、宋末端明殿学士家铉翁等。

家姓介绍

  家姓的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孝王之子姬家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家氏之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孙姬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姬驹(子家)的后裔子孙中,多取祖上字为姓氏,世代称家氏,史称家氏正宗,望族出南安(今甘肃陇西渭水)、京兆(今陕西西安),宋抄时期,蜀汉眉山家氏一族最兴旺。

  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家仆氏,属于复姓简化省文为氏。在家仆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家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诸侯之臣家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家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诸侯之臣家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家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老氏、家宰氏、家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宰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家宗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家宗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宗氏、宗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宗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家马厩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家马厩令、家马厩丞、家马厩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家马氏、马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家姓的人口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陇西渭水流域、陕西省西安市等地区。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家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蜀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堂号

  京兆堂:以望李堂。

  南安堂:以望李堂。

  蜀郡堂:以望李堂。

更多>

家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