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频道 > 姓氏名人 > 世人对贾谊的评价 你怎么看

世人对贾谊的评价 你怎么看

2018-03-01 03:41:02 来源:随便吧名字频道

  在我国古代是有很多出名的政论家,他们发表过很多独特的政论,那么留给世人的印象如何呢?如果你也很感兴趣的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贾谊的评价以及相关资料。

对贾谊的评价

  对贾谊的评价

  读罢过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 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

  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对贾谊的评价

  贾谊的个人资料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着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贾谊的故居

  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汉武帝时期,由皇帝敕命修缮贾谊故居,这是对贾谊故居的第一次重修,此后的两千多年里,贾谊故居历经了约64次重修。明朝成化年间,长沙太守钱澍寻贾谊古井,募款修建贾太傅祠,这是贾谊故居第一次以祠宅合一的形制重修。贾谊祠后建有大观楼,祠前有一口井,相传是贾谊所凿,称太傅井,井旁有一石床,为贾谊当年原物。宅前有两块碑石,左右各一,高约丈余,字迹剥蚀不可辨认。又有大柑一株,传为贾谊手植。以上文物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后仅存亚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盗,旁另辟小巷,名为太傅里。

  上面文章为你讲解的关于对贾谊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有兴趣的朋友们,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