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频道 > 百家姓 > 刁
百家姓图腾

刁姓简介

  刁姓,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名中位居第148位,得姓始祖为竖刁(齐桓公宠臣)。《中华百家姓秘典》记载:“周文王姬昌时,有同姓国雕国,其国人多姓雕氏,后简改刁姓。”刁姓的来源:来源于姬姓,古雕国之后;出于职业,古代雕人之后;貂、刀姓所改。

刁姓介绍

  刁姓的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的诸侯国雕国,属于以国名为姓。

  据史籍《姓苑》记载:“刁,弘农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更为刁氏。齐有竖貂,晋有刁协。”

  古雕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道镇兰家川一带,在商王朝时期原地多为鬼方民族所居。至商朝武丁(商高宗)执政时期,曾在延安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鬼方民族的战争,其在典籍《周易?既济》中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文王时期,亦大举攻伐周边地区,因延安地区盛有鹘雕(鹗鸟),故称为“雕”。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将兄弟之一封于雕,建有姬姓雕国,其时该地区仍为鬼方民族所占据。

  周康王姬钊在位时期,曾两次命上大夫姬盂率军征伐鬼方。据周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55年)铸造的“小盂鼎铭文”记述,姬盂攻鬼方得胜,俘13000多人,此后,鬼方民族销声匿迹,史记不再。一部分族人被融合于华夏族,一部分则被迫北迁,还有一部分成了以后分布在陕北、晋北和太行山东西两侧,成为后来狄族人的祖先。

  在周康王伐鬼方之后,延安一带逐渐成为犬戎和猃狁的领地。到周夷王姬燮执政时期,曾命虢公率军讨伐太原之戎(今甘肃平凉)。虢公季子姬白与猃狁在延安西南的洛水北岸大战并获胜,首次交锋即斩首500多。

  但到了周宣王姬静统治后期(公元前796年以后),周王朝对猃狁的作战却总是败绩。

  在春秋早期和中期,延安地区为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业的少数民族白狄族所占据,晋献公姬诡诸就曾娶白狄族狐氏女,生公子姬重耳与姬夷吾,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遣寺人披攻蒲,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到白狄达十二年之久,居住在今延安市子长县一带,至今尚有一川名叫重耳川。周襄王姬郑八年(公元前644年),重耳离开白狄之地,出奔于卫国,之后又到齐、曹、宋、郑、楚、秦等诸侯国。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嬴任好送重耳回晋,立为晋国君主,即后来的春秋霸主晋文公。

  战国初期,延安地区以南属魏国之域,以北为赵国领土。秦惠文王嬴驷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率军大败魏军于雕,斩魏军80000余人,并俘魏军大将龙贾。因为雕之地在泰昌山以北,因此称作“雕阴”,史称这次战役为“雕阴之战”。这一战役使魏国在军事上开始走下坡路,其后,魏国被迫将黄河以西之地献给秦国,延安地区始属秦国。

  要特别说明的是:姬姓雕国在史籍上绝少有记载,在历史上至今还是一个谜,有待考古的发现。因此,由雕氏向刁氏的演绎过程,还有待考古的结果再予以证明。

  第二个渊源

  源于百濮族,出自周王朝时期的百濮雕题国,属于以国名为姓。

  在史籍《山海经》中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而明朝时期的广东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学大家黄佐在《广东通志》中记载:“海南古有雕题国”。

  古郁水,即今广西右江、郁江、浔江以及广东西江。今广西东部、广东西部的西江中游南岸有“郁南县”,因古郁水而得名。西江由西北往东南流入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郁水南”的“雕题国”,有学者认为应在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学者认为雕题国是指今台湾省,或指今海南省。

  实际上,离耳国即今海南省,而海南省的历史上从未有过雕题国。北胊国则在今广西地区。在春秋时期的典籍《礼记》中,孔子对古雕题国即有记载:“雕题交阯。”交阯,一作交趾,即今越南北部的东京湾地区。

  关于古雕题国人的性貌特征,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鲛人,即古巫蜑人,简称蜑人,亦称蜒人、旦人、蛋人、龙人、鲛人、龙户人等,“自云龙种”。显然,古雕题国是一个有黥面纹身习俗的民族,因而被称为“雕题”。“雕题”就是“刺青”,或“纹身”,为古巫蜑人的性貌特征,是巴人先祖廪君的一支。

  晋朝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南朝学者梁任昉在《述异记》中也记载:“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在史籍《清稗类钞?种族类?蜑人》中记载:“蜑人盖即古之所谓鲛人者”。在史籍《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使旦吹竽,使氐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蜑,南方夷也。”在史籍《隋书》中也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僚、曰狏,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唐朝文豪韩愈在《送郑尚书赴南海诗》中称蜑人为“龙户”。宋朝时期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蜒也。”南宋时期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记载:“蜑,海上水居蛮也。”元朝时期的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广东采珠之人,悬绠于腰,沉人海中得珠,有司名乌蜑户。”在宋朝时期的乐史在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蜑户生于江海,住于舟船,随潮来往,捕鱼为生。”明朝的邝露在《赤雅》中记载:“蜑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

  直至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记载:“真粤人,则今之徭、僮、平鬃、狼、黎、岐、蜑诸族是也。”屈大均认为蜑人是岭南土著人。民国时期的学者徐松石认定:“蜑人是南中国最初土著的一支,最原始和最众多的岭南部族在东江以西,当为僮、蜑人和黎人。”

  显然,“蜑人”是岭南地区最原始的土著居民之一,即屈大均所说的“真粤人”。正是这些“真粤人”为反抗暴秦,“逃入丛土,与鱼鳖同处”,“莫肯为秦虏”,长期坚持抗秦斗争,并最终大破秦军,“杀(南海)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秦朝以后,随着中原汉族人的大批南迁,蜑人逐渐失去了陆上营地,被迫长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被汉人同化,逐渐上岸开垦沙田种地,成为农民。仍有一部分蜑民不愿放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守“以舟楫为家,捕鱼为生”的古老传统,因此在历史上曾被南下汉人视为低贱的“蜑民”。

  蜑人被汉族同化之后,有以先国之名为姓氏者,称雕题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雕氏者,为古老的姓氏之一,亦有取同音字简笔为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余者多为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这五大姓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考工雕人之后,属于以职业称谓为姓。

  据史籍《汉书》记载:“雕姓,考工雕人之后。”

  考工,是西周至秦汉之际对所有技工的统称。在雕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雕人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雕氏,亦有取同音字简笔为刁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近臣竖貂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

  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在执政后一心想富民强国,在诸侯列国中成为霸主,所以也就必然要选拔一批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的人才来辅佐他实现这个远大目标。管仲、隰朋、鲍叔牙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的。

  有盖世之才的管仲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齐桓公不计较他的一箭之仇,经过亲自考核,大胆任其为相,还尊称他仲父,几乎把国家的整个行政大权交给了他。管仲在隰朋、鲍叔牙等人的支持下,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国家很快富强起来,对外采取积极的外交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成了当时春秋列国的霸主,齐桓公名扬天下。可以说这主要是由于齐桓公大胆使用了管仲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的结果。

  可是,也就是这个齐桓公,几乎同时又宠信了三个小人,他们分别叫易牙、竖貂、开方。易牙杀了自己三岁的儿子,烹调后献给齐桓公吃;竖貂欲近内庭,自宫以侍公;开方原是卫国太子,弃千乘家产,父母死不奔丧,仕于齐国。此三人号称齐国“三贵”。

  齐桓公还特别偏爱近臣竖貂,因为竖貂为求长期近侍于齐桓公,便不惜自残身体,自腐做了宫人(太监),由此可自由入宫,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早有记载的自我阉割之人,因而更受齐桓公的宠爱,由此,史家在记录历代自阉以宠的宦官就有了专用名词“阉竖”。

  管仲在世时,“三贵”不敢嚣张,因为管仲像一堵拦洪大坝,使之不能泛滥成灾。且齐桓公也不敢轻易委重任于他们,因为管仲有言在先,要他为相,不许有小人参政。后来管仲病重,桓公想让易牙继其相位。管仲在病榻上对桓公说:“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竖貂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开方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管仲在病重弥留之际,特别嘱咐齐桓公要疏远竖貂。齐桓公却说:“竖貂自宫是为了更好地服侍我,这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自身,难道还不可靠吗?”管仲严肃地说:“人情没有重于自身的,他对自己都能忍痛割爱,还有什么不能丢弃的呢?”齐桓公虽然觉得管仲讲的非常有理,但心里还是舍不得竖貂。

  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隰朋即位为相,但隰朋不久也病逝。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向齐桓公提出,若能依管仲遗言排斥“三贵”,才敢奉命。齐桓公无奈,只好罢了“三贵”。

  可是在“三贵”被逐后不久,齐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口无谑语,面无笑容。于是就有拍马者提出召回“三贵”,并委以重任。鲍叔牙看此情景十分愤郁,发病而死,于是朝政大权也就渐渐落到“三贵”手中。

  后来竖貂肆意弄权,在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时,他竟然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出入。有一个妇人趁隙翻墙而入,齐桓公要求吃口饭,妇人说没有。又要求喝水,妇人说也没有。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齐桓公这才得知了易牙和竖貂的阴谋,明白了为什么管仲、鲍叔牙坚持“斥三贵”,可是已经悔之晚矣。于是,曾经叱咤风云四十载的一代春秋霸主齐桓公最后用衣被蒙面,在悔恨和羞愧中活活饿死。

  齐桓公死后,五个公子竞相求立,竖貂与易牙等杀群吏,逐齐孝公姜昭,立齐中废公姜无诡,内讧从此扩大,竖貂也在这场政变中丧生。直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齐昭公姜潘即位,才彻底平息了竖貂引发的这场内乱,但齐国因此也丧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竖貂在自宫之前,生育有两子一女。后来竖貂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氏,称貂氏,此后遂有貂氏一族。但后裔子孙们为了避先祖之恶名,便改取“貂”的同音“刁”、“雕”作为姓氏,称刁氏、雕氏,在唐朝时期有改为丁姓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门生漆雕开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

  在典籍《论语》中记载有:“子使漆雕开仕。”

  漆雕开,春秋末期鲁国人,字子开,又字子若、子修,是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是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他曾经因无罪受刑而致身残,但他不气馁,投入孔子门下专攻《尚书》。

  漆雕开不喜欢做官。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于从政的道理还不能够有自信。”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在典籍《韩非子?显学》中,把漆雕开列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论。

  史称,漆雕开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主持正义,刚正不阿,主张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敌。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在漆雕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漆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漆氏、雕氏、刁氏。

  刁姓的人口分布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刁姓人口增加率呈V形的态势。湖南为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大约16%的刁姓人口。主要集中于湖南、贵州、广东、江苏、河北,这五省的刁姓占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山东、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刁姓在人群中分布范围示意图(见图2)表明:在湖南、重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云南东端、广东、湖北、江西、福建西部、山东和江苏大部、安徽北部、陕西东南、河北东南、辽宁大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o.7%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3%,居住了大约76%的刁姓人群。

  刁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

  弘农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置,治所在弘农(故城在今河南省灵宝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渤海郡:汉代设置,治所在浮阳(即今河北省沧州),后移治南皮(故城在今河北省南皮东北)。

  河西郡:北魏设置,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

  堂号

  藏春堂:宋朝时候刁约,做学问、做文章都很刻苦。开头做馆阁校理、后进使馆、又当扬州知府。辞官回来,在润州安家,号“藏春堂”。苏东坡送他的诗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连你的拐杖、鞋子都饱藏着春天的温暖。

  此外,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弘农堂”、“渤海堂”等。

更多>

刁姓名人